欢迎莅临·(中国)-十大正规足球外围平台

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

作者: 时间:2021-12-30 点击数: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及精细合成化学与分子工程、工程热化学自设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被列为原化工部重点学科(1995年)、辽宁省重点学科(2002年)、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建设计划(2013年),2016年入选辽宁省首批“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2016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中,位列一级学科排名B档(全国前20-30%)。学科拥有国家首批黄大年教师团队、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专家组专家、国家督学、国家教指委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专家20余人次;拥有国家发改委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111)基地等国家及省部级学科平台16个。本学科着重基础研究,突出应用开发,在菱镁资源精细化利用、油页岩/煤高效洁净定向转化、静态混合强化绿色反应技术、生物基杜仲胶替代天然橡胶航空轮胎、农药医药分子设计合成以及工业催化等方向形成了独有的优势和特色。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隶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该学科是是辽宁省重点学科,首批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被列为原化工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13年被列为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建设计划,2016年被列为辽宁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化学工程领域积极开展能源化学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催化反应工程、硼镁资源化工过程、精细化工与分子工程5个方面的研究。本学位点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高端人才,以及辽宁省优秀专家、特聘教授、教学名师等省级高端人才15人(次)。本学位点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学术交流广泛活跃,近5年内获得省部级科学奖励8项;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科研课题数百项。

 

(二)学科(领域)建设情况

 

十大正规足球外围平台是我校创校学院之一,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拥有教授28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8人,其中有42名教师获得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百人计划,辽宁省“攀登学者”、“特聘教授”、“优秀专家”、“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沈阳市“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等称号以及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指委委员、省专业带头人;拥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教育厅创新团队3个,省部级教学团队2个。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碳资源分级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省、市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数百项,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和辽宁省科技奖励。

通过几代化大人努力,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积极组织并主要参与了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工作;为促进学科评估工作, 2021年完成研究生毕业生及就业单位走访工作,学院派出三十余名教师走访近二百名研究生,走访地区遍布大半个中国,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山东、河南、河北、福建、陕西、内蒙古、辽宁、吉林等省市;并建立研究生毕业生校友群,更好地沟通及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同时为学校七十周年校庆作准备。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1年度,我院共录取硕士研究生110人,生源分布广泛,分别来自于中国石油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河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国内较为知名的大学。其中,录取本校考生共计31人,占录取总数的28%。

本年度,我院在读研究生共计365人。其中研一109人,研二165人,研三91人,科教融合联培生106人。

本年度毕业研究生59人,其中,学硕32人,专硕27人;一月份毕业10人,三月份毕业22人,六月份毕业27人。毕业生就业率93.2%,其中攻读博士学位2人,高校及事业单位就业2人,企业就业51人。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本学院现有硕士导师4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9人。我院直接指导研究生的生师比为1:5.4,师生比合理。

为进一步推进十大正规足球外围平台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发展,提升学院科研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水平,全面推进十大正规足球外围平台提质增效迅速发展,开创学院发展新征程新局面,助力学校强校之梦、名校之梦的实现,学院始终不断加强制定切合学院实际的导师遴选办法和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建立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研究生导师育人责任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加强学工队伍建设,提升学生、思政工作水平。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专业学习,提高理论素质,对新入职辅导员及时进行业务培训。鼓励辅导员主持参与课题,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高效精干、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研究生辅导员工作队伍。

2021年,十大正规足球外围平台研究生党支部在学校党委和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学习领悟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以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精准领悟、有效执行的标准,全面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今年年初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荣获首批辽宁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是召开了党史动员大会。组织支部党员重点学习党史、四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每周组织支部党员和群众通过北国客户端APP、学习强国APP、青年大学习等进行四史学习,同时支部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论述,研读党的经典著作,提升党性修养。

二是开展支部党员实践活动。支部带领党员参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开展“传承先烈遗志 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追忆抗美援朝那段艰苦历程;支部带领党员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观看重要活动现场直播、影像资料、领导讲话,例习近平总书记建国一百周年直播讲话、电影《建党伟业》、电影《1921》等。

 

 

(三)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依托现有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特色思政教育工作,育人过程管理成效显著。通过廉政文化长廊和学校校史馆展示,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中来,充分发挥基地平台作用,提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实效性,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平时党日活动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作用,大力宣传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有效引导社会成员在多样化多元化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凝神聚力地从事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价值。

二是支部党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时刻冲在第一线。假期提前返校,为院系寝室消毒、新生签到、搬运行李等,不顾风吹日晒,圆满完成新生报道、老生返校工作。在营口出现疫情时,党员积极为隔离寝室送生活物资。 党员积极参与校园疫苗接种工作,身穿防护服,坚守在疫苗接种的一线,圆满完成了学校全体师生疫苗接种工作。

三是支部还积极与其他支部展开联合活动。例与本科生党支部联合开展了“重温校史,勿忘初心,砥砺前行”党日活动,追寻化大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化大的底蕴,也深刻意识到了自己肩上应该承担的重任;与资源循环与科学工程党支部教师党员联合开展“凝心聚力强党建 支部共建促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学生党员代表们从课程学习、求职工作、继续深造等方面提出了当前学生们面临或关注的10多个问题,与教师党员们进行面对面沟通,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与成长经历分别解答了学生们的困惑。深入发挥了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教师党员深入基层、深入学生群体,强化了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员支部交流平台,为服务于学生发展需求,丰富和促进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支部召开“心不贪,利不沾,防范诈骗最有效”为主题的防诈骗活动,鼓励党员带动身边同学,不贪图小便宜,积极参与反诈骗活动,提高反诈骗能力;同时对支部成员进行诚信考试、诚信科研教育,作为党员,更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模范榜样作用。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年度,根据研究生总体要求以及学科人才培养需求,对两个学科的课程体系以及授课内容进行了修订。修订的出发点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和行业近期发展特点,突出特色,强化特色。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宽国际视野、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团队协作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掌握化学工业及相关过程工业需要的化学反应工程、传递过程原理、化工分离过程等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对化工过程进行分析和优化,对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过程等独立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在化工等行业或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和工程技术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材料与化工学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优良职业精神,掌握化学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各类化学工程中的环境与安全保护措施,能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独立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在现代化工等行业或相关领域中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高层次人才。

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需求,原有的学科核心课没有体现研究生课程的高阶性,在新版方案中提高了部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更加丰富了课程体系建设,比如在新版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方案中,将核心课程设立为《化工传递过程》、《高等分离工程》、《高等反应工程》;增设全英文授课课程《催化原理》;以及前沿课程《化工前沿讲座》。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研究生课程建设,张丽、孟丹、张雅静3位老师的研究生课程被学校评为“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

 

(二)导师选拔培训

 

为进一步推进十大正规足球外围平台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发展,提高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提升学院科研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水平,全面迅速推进十大正规足球外围平台提质增效发展,开创学院发展新征程新局面,助力学校强校之梦、名校之梦的实现。学院制订了研究生导师遴选的细则,以确保让思想端正、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科研条件优越的教师入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从而提高我院硕士研究生指导工作的水平,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而促进学院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另外,为了提高科教融合研究生培养质量,降低研究生与导师的生师比,我院在中科院北京过程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及其它高校遴选优秀教师担任我院研究生导师,我院联培导师已达到75人。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党建引领,举旗定向,“弘德工程”打造思想铸魂机制:

开展“弘德工程”,践行“修德、自强、求是、创新”化大精神,形成了一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到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深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识相长”的教育理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师德师风的建设和发展。

(2)强学力行,喻理求真,“三化育人”培育协同长效机制:

传承“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将化大独有的文化底蕴作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11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通过校企“协同化”育人、专业“家庭化”培养、教师“个性化”指导,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3)立德树人,指路引航,“固本强基”构建榜样示范机制:

坚持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创办“化大腾飞讲坛”,举办“弘德讲堂”专题报告,选派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高校师德标兵”任宣讲员,把教书育人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举办“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厚植师风涵养,筑起师德师风“压舱石”。

(4)规范管理,制度约束,“德能化大”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比、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开展“三育人”、“最美教师”、“教学名师”等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评选工作,激发广大教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导师遴选等工作中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使师德建设由虚变实,真正做到师德师风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

(5)预防调控,反向制约,“六位一体”健全考评监督机制:

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督导评估重要内容,构建由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六位一体”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年度评议、师德师风状况调研、师德师风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师风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学生评教机制。对师德师风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四)学术训练情况 

学院积极开展针对各级研究生的讲座活动,讲座内容包括科研诚信讲座,针对新生的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培训讲座,让学生找准定位,有目的有侧重地去完成符合培养要求的课题内容和学习内容。特邀请国家特聘专家,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董明哲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报告会;邀请浙江工业大学佘远斌教授来我院作催化领域学术报告,同学们参会热情饱满,受益匪浅。

积极探索并开展科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与中科院北京过程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106名研究生,联合培养为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科研平台,可以在真实的研究项目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研究生质量培养起到了推动提升作用。

(五)学术交流情况

2021年十大正规足球外围平台不断推进科研交流合作与服务地方。2021年7月18-20日,举办地方高校化工类学科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研讨会。2021年9月24-26日,联合承办2021中国化工学会年会第三分会场-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工艺高峰论坛,共同推动我国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工艺领域的发展。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倡导诚信真实,坚持公平公正。扎实做好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评选工作,诚信教育学生,保证科研成果、评选材料的真实性。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评定细则,2021年度十大正规足球外围平台共评选出8名国奖获得者,其中一人为党员;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3人、校级优秀研究生8人,其中两人荣获沈阳市优秀研究生。

完善资助体系,坚持公开透明。按照学校贫困生认定方法,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建立认定程序和操作方法,确保认定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生诚信意识教育,着力在资助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品质。2021年学院共认定58名贫困生,老生38人,新生20人。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导向,秉承“修德、自强、求是、创新”化大精神,实施“113”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人人讲思政、课课有思政责任,强化化工报国、科技兴国、教育强国担当,显性和隐性思政教育相统一,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深挖思政资源,彰显化工报国情怀

深挖课程中生态文明、化工安全、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等思政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修订培养方案,思政教育贯穿培养全程;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选树课程思政优秀范例;立足全国“黄大年教学团队”平台,突出家庭化、个性化、协同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化工报国情怀并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2、笃行社会实践,突出科研育人特色

发扬我校作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发源高校的优良传统,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实施CDIO育人模式,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和项目实践育人,带领学生以科技创新破解制约辽宁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卡脖子问题。基于辽宁菱镁特色资源开发技术,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课题,学生充分参与项目实施过程,创新实践能力极大提升。

3、传承红色基因,严守意识形态阵地

承载化大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化工院校在中国化学工业建设历程中所凝练的政治坚定、自强不息、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办学精神。弘扬建国初期我校张珍、王子渝等老一辈科学家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坚守“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化大校训,强政治底色,保初心本色,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打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和校史精神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4、夯实组织建设,实现党建引领发展

坚持“支部建在项目上、标杆立在团队上、精神落在科研上、焦点聚在育人上”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理念,发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以党建带动业务发展。支部组织学习和主题教育坚定师生政治信仰和化工科技报国之志,带领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攻破科研难关,打造爱国、敬业、专注、创新的学科文化,凝心聚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5、构筑四大体系,强化思政队伍建设

完善结构体系,配齐建强知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有“专业+思政”知识背景的高素质思政队伍;建立责任体系,明确守渠种田、立德树人的思政育人责任;构建培训体系,开展政治教育、理论强化、能力提升全方位培训,提高三全育人意识、能力和质量;建设考核体系,完善对教师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考评激励。

(二)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及博士人数49人,占比83%。

产教融合,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引进北方华锦集团、东北制药、海镁集团、山东首建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心连心集团等企业引进兼职教授级高工22人;

科教融合,提升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与中科院大学战略合作,与中科院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等柔性引进国家杰出青年、中科院百人等高端人才16人;

面向世界,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依托科技部“111”引智基地,实施学科“振兴学者”引进计划,柔性引进日本学术会议连携会员富山大学椿范立教授、日本弘前大学官国清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郑莹教授、毕晓涛教授、英国曼切斯特大学Christopher Hardacre院士、Raffaella院士等15人。

 

(三)科学研究

学院相对往年加大力度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21年新增辽宁省功能染料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获批国家级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23项,签订横向项目1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6篇,在化工权威期刊“ AICHE JOURNAL”实现零的突破。其中:SCI论文39篇,EI论文1篇,中文核心13篇;科技成果转化8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授权7项。并举办地方高校化工类学科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研讨会和辽宁省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暨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工艺高峰论坛等学术会议。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学院始终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鼓励教师与研究生在授课与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研究内容、研究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学院一直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也具有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各级研究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五)国际合作交流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高层次教育合作交流,2021年由王康军院长牵头获批与日本弘前大学的化工类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中日国际合作项目。学院将持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研究生层面的交流学习、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工作,拟通过聘请高层次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讲学,开展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教育教学合作,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柔性引进日本学术会议连携会员富山大学椿范立教授、日本弘前大学官国清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郑莹教授、毕晓涛教授、英国曼切斯特大学Christopher Hardacre院士、Raffaella院士等15人。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领域)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同12所高校的化工博士点并列B档,超过13所高校的化工博士点;是辽宁省“双一流”学科,拥有一批国家级高端人才和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形成了绿色资源化工过程、分子设计与合成化工等特色学科方向,研发成果丰硕,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致力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生遍布国内化工行业,成为技术骨干和企业领导;近年开拓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与育人新模式。

现有人才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专项)人才培养体系,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20年达到170人;自1994年开始已联合培养博士生50余人,2018年以来通过省教育厅专项招收博士招生(独立培养)30余人;创新实践型研究生培养,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强化创新能力、与中科院成立“科教融合学院”,对接产业需求、同企业“1+2”协同培养。开设科学家讲堂、优秀校友讲座等,将思政教育融入科学和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传承科学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本年度申请毕业研究生59人,其中学硕32人,专硕27人。学位论文校外送审终审率实现100%,全部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证书。

辽宁省教育厅学位论文抽检我院毕业研究生为3人,抽检结果全部达到抽检合格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是衡量学校和学科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障和监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我院严格施行了预答辩制度、不端行为检测制度、论文盲评制度和严格的答辩规定,初步形成了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六、改进措施

(一)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招生数量及优秀生源质量,研究生招生宣传需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体系和培养过程监控机制。第一时间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动员全体教师积极落实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配合研究生院开展系列招生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微信、QQ、小木虫等新媒体开展招生宣传和咨询活动,及时发布招生信息,全面解读招生政策,认真解答考生报考疑问,提高招生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考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学院在科教融合联合培养方面的培养和管理还在起步阶段,经验尚不充足,需加强对科教融合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完善联合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教融合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下一步思路和举措

(1)加强党建工作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相促进的工作思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院重点工作,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提升组织力,团结动员群众,攻坚克难,推动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

(2)深化学科建设

1、力争再申请一个自主招生二级目录学位点;

2、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团队建设。

(3)提升科研工作

1、积极组织学院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辽宁省各类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申报,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平台支撑及保障;

2、争取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再上新台阶。

3、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4)扩大招生就业

1、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力度,通过科普讲座、毕业生返校等多模式多维协同强化招生,力争提高招生人数和生源质量,推进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提升;

2、增加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次数,积极走访企业,特别是校友企业并不断建立新的就业基地,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确保圆满完成就业工作。

 

版权所有:沈阳化工大学十大正规足球外围平台   地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11号街